致十月:重新定義生命的「賺到」感



嗨,十月!你最近好嗎?

2025年就快結束,不知道你是屬於覆盤這一年的經歷,還是焦慮著還沒達成的目標?


過去,我總會在每年年初為自己訂下一些必須達成的目標,

好讓自己有些方向前進,看起來比較「上進」。


最近想起幾年前訪談一位因墜機經歷過瀕死體驗的來談者,印象深刻的是,

他表示那一次與死亡擦肩而過,接下來的每一天他都感覺是生命贈予的禮物,

不管發生什麼,他都感覺「賺到」更多的體驗,能夠活著就值得感恩、喜悅。


這一段回憶連結到我青少年時期某個回憶。

那時候我總有一個不知道哪裡冒出來的想法:活到18歲就好。

某天參加社團活動,學姐問我高中畢業有什麼計劃,當時我回了一句:「那時候我不在這裡了吧!」

學姐以為是出國深造,接著問去哪讀書,我說:「我的意思是,畢業前我會死……」

學姐被嚇到臉色發白,以為我患上不治之症,活動結束後,學姐陪聊了好久好久,後來活到18歲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。


我在想,如果18歲那一年我真的嘗試離開,但被救回來。

那麼,這20年的時間,是否也是一種「賺到」?

這樣的想法有些詭譎,畢竟沒發生的事可以有千百種可能。

但我們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,哪一個先到來,不是嗎?


從完成度到飽和度:內在的豐收

有一句話很真實:兩手空空地來,兩手空空地走。

如果我們什麼都沒帶來,現在所經歷的一切,其實都是一種賺到。

這裡指的賺到並非銀行帳號數字增加,或是達成可見的成就,

而是「體驗人生,有覺知地活著」是一種賺到。


如果『賺到』並非數字的增加,那它可能是什麼?

或許是在面對生活各種情境時,感受到內在的焦慮,仍勇敢前進,

理解自己的努力與過程都是值得,也是療癒自己的過程。


在一個看重成果的社會中,這些內在感受與體驗是不被看重的,但沒關係,自己可以感受到就足矣。

我們太習慣用「達標率」來衡量一年的價值,

以至於讓那些沒被看見的掙扎和堅持,悄悄地成了「失敗」的註腳。

但如果我們回頭看,真正讓我們成長的,

從來不是那最終的結果,而是在漆黑中摸索、在疲憊時撐住的那一刻。


對我來說,覆盤自己不是為了清點成就,而是細細品味自己在過程中的各種心路歷程。

品味努力當下的疲憊、流下的眼淚、放聲的歡笑。


這些心靈的飽和度,遠比任何具體的銀行數字或職稱變動更為真實與厚重。

這份「賺到」感,不是告訴你生活會一帆風順,而是讓你明白:

在不完美中仍選擇前行,這份勇氣本身就是最豐厚的利息。


我們無法預知明天與意外哪一個先到來,但我們可以選擇在每一個今天,以覺知去活。

當我將人生的計量單位,從外在的「完成度」轉變為內在的「飽和度」時,

我理解這並不意味著不再遇到困境,而是遇到困境,也能好好地接住自己,坦然接受生命帶來的風景。


兩手空空地來,兩手空空地走。

既然如此,我們現在所擁有的、所感受的一切,都是生命慷慨的禮物。

願我們都能帶著這份「賺到」的坦然與感恩,去迎接年末,以及每一個不知道會帶來什麼的明天。



祝好,

Cerys


延伸閱讀
▶︎ 致九月:每一段關係都是離別

▶︎ 2021 休耕計劃:給自己的一封信


 


0 留言

Follow Me On Instagra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