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人間值得》|你的人生的滿足感不需要別人決定,因為這是你的人生




我以為人生最瘋狂的事情是27歲來台灣唸大學,

沒想到六年後,

我再次放棄全職工作重返校園。


促使我萌起讀研其来有自。

有次和心理諮商師邱淳孝錄製Podcast節目時,如同往常一般提出疑問時,

對方不經意透露我很適合心理諮商要不要考慮讀研,這句話在心中埋下了種子。


也許是宇宙成全好事,幾次訪問心理諮商師後都讓我感覺通體舒暢,

被療癒後讓我更有勇氣和力量重新面對自己和生活,

然而這也不至於讓我放棄工作去讀研,

讓我決定走上心理諮商這條路其實是閱讀了一本書,這本書讓我打開了改變的一扇窗。



中村恒子《人間值得》,一位將近百歲的日本心理師,

閱讀她的文字,感受到她對人生的透徹和明白。

她歷經二戰烽火年代,見證了日本從繁榮到樸實的發展,

原生家庭的重男輕女,年紀輕輕的她便知道自食其力,

工作穩定後,她和許多人一樣步入了婚姻殿堂,

然而,婚後卻被酗酒的老公家暴,為了家庭,她堅持努力工作。


如果一個人活到90多歲,依然頭腦清晰,每週6天工作,

在生活裡不倚靠任何人,也不抱怨,把人生活得明明白白地,

你會想知道她是怎麼走過來的,因為那些都是人生真諦。


工作究竟是為了什麼?

作者是一個心理師,在心理諮詢中,作者經常被問到一個問題:人,為了什麼工作?

工作得不到上司主管認同、和同事處不來、薪資太低、工時太長、離家太遠..

為什麼我們還得那麼辛苦工作呢?


有人說是為了做自己想做的事情,有人說是為了實現夢想。

作者認為,人就是為了生活而工作,為了養活自己、養活家人。

賺錢就是工作的目的。

 為了錢而工作並不是可恥的事情,這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


作者一生中絕大部分時間都奉獻在工作上,有人問她:

你很喜歡工作嗎?當心理師是為了幫助人嗎?


作者坦率地回答:她並不喜歡,但也不討厭這份工作。對她來說,從事醫生工作只是順應潮流罷了。


作者出身農村,家裡小孩又多,父母總是告訴她,從女校畢業後要麼當老師,要麼嫁人。

在別無選擇之下,她只能在畢業後出來工作。

當時,在大阪開診所的叔叔資助了全額學費,就這樣,她走上從事心理醫生這條路。


也許有人會說,那我的夢想呢?如果工作只為了賺錢不是很俗氣嗎?

我堅信一件事情:有夢想也得吃飽了才能飛。

如果一個人3天不吃不喝餓到快暈過去了,此時上帝出現在眼前,這個人唯一的要求就是食物和水。


工作不適合我,怎麼辦?

相信你有過類似經歷:好不容易找到工作後,又擔心萬一工作不適合我怎麼辦?

工作帶給我們權利、地位、名譽、金錢,然而,我們卻被這些所束縛著,

甚至開始在意別人怎麼看待自己,剛開始享受著工作帶來的成就感,

久而久之便開始感覺累了,懷疑工作,懷疑人生。


作者告訴我們,這都是因為想太多所導致。


我們沒必要對工作期待過高,當你開始思索工作有什麼意義時,

絕大部分的工作都無法順利進行下去,放下這些感覺混亂的想法,

不妨試著去做做看,這樣就會開始積極起來,

即使發現問題也會不斷努力鑽研找到解決方法。

對於作者來說,她不在意頭銜和職位,這些都是過眼雲煙,

當你活到七老八十,勝利和失敗都毫無意義了。

不要把自我價值全部建立在工作上,帶著為身邊的人略盡綿力的想法去工作會更好


工作是否適合自己,我的經驗談是:做了再說。

以我為例,外文系畢業找到一份行銷工作擔任搜尋引擎優化師,

外文系和行銷?這完全是八竿子打不著的事情,

平常我只會用Google搜尋想知道的東西,

但完全搞不懂它背後原理機制,更別談優化搜尋引擎。


接下這份工作後,我一度壓力大到睡不著,

就連夢裡都看到自己在一堆看不懂的原始碼裡奔跑著。

熬過過渡期後,也漸漸找到自己的工作方式,

建立自己的一套工作流程,搞懂搜尋引擎哪些內容,

從錯誤中吸取教訓,知道如何從問題裡找到解決方法。


如何才能快樂生活?

如果說人生只有一種痛苦,那就是人生沒有依照我們的期待的方式發生。

在原生家庭,我們期待父母對自己多一些理解;

在親密關係,我們期待對方讀懂自己的內心;

在職場,我們希望上司主管看見自己的才能...

然而,我們也知道一個事實:

無論去到哪裡,都不會有讓你百分百滿意的人事物。

作者提到建立積極思維,和拿回主導權,才是快樂的秘訣:

不要試圖透過改變他人來獲得快樂,而是想自己怎麼做才會快樂。


相信你聽過一句話:改變自己是神,改變別人是神經病。

千方百計想改變別人來獲得快樂,只會讓自己陷入麻煩之中。


作者分享她在婚姻中學到不少東西,年輕時的她和一名外科醫生認識沒多久便結婚,

婚後才發現原來老公是個酒鬼,下班後喜歡和朋友吃飯喝酒,

把所有薪水花在喝酒上從不管家裡的事,

她曾經拿著離婚協議書威脅他,安分沒多久的他又故態復萌,

後來作者終於明白想改變老公是白費力氣。

她不再指望另一半的收入,開始努力工作、教養小孩。

放下想改變對方的性格和行為,為自己想方法創造快樂比較重要。


這本書讓我印象最深刻莫過於不斷提到的「人生的本質就是一個人活著」。

前面提到,父母在她還沒畢業時就已經告訴她,在往後的日子必須自食其力,

家裡不會對她提供任何資源。

換作是今時今日,我們也許認為父母這樣對待小孩似乎有些殘忍,

但作者卻在這樣的環境下,展現了她看待生命的真實面貌。


有人問她,一個人來到大阪打工上課寄人籬下,不覺得孤獨嗎?

作者回答,她之所以沒有被不安和孤獨困擾,也許是她早明白人生的本質就是一個人活著。

她提到: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當然很好,

因為良好的人際關係能夠幫助我們提升自我,與世界連結。

然而,作者認為,不管是父母與孩子、親密關係、友情、同事,

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意志,不可能永遠朝著同一個目標生活,

因為人際關係是多變的,可能因為一件小事結緣,也會因為小事分離,

理解人際關係是多變的,學會放手,保持適度距離就好。

意識自己始終是一個人,就不會對別人抱有太多不必要的期待,反而可以率性生活。

縱使經歷了許多不順遂,作者並沒有因此對人生失去熱情,

反而在看清後活得更自在,把生活裡遇到的挫折,變成成長的養分和智慧。

看到這,讓我想起一句話:

生活虐我千百遍,我待生活如初戀。


如何擁有恰到好處的人際關係?

有人問作者:在工作中有沒有過人際煩惱?

她的回答是:人不要有太多期望以及保持感恩的心

聽起來老生常談,卻是擁有良好人際關係的核心觀念。


作者提到,她在醫院裡可說是許多年輕醫生和護士的老前輩,

但她並未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,反而讓自己成為一個容易被拜託的人。

為什麼成為一個容易被拜託的人很重要呢?

當醫院有人拜託她出診的時候,她都會爽快答應.


有時候,護士來不及把患者病例寫好,拜託她寫一下,一般來說她都會說好的。

這並不是為了討好誰或害怕得罪人,而是她認為要有一種「我接受」的態度。

如果時間充裕就好好處理,如果不行,就說聲抱歉,禮貌地拒絕。

不要吝嗇你小小的熱情,給對方帶來快樂,彼此的關係也會更好。


因為我們都有需要拜託別人的時候,當你需要別人幫忙的時候,

對方也會樂意伸出援手。有句話說:好的人際關係,就是從麻煩別人開始的

除了讓自己成為容易被拜託的人,作者提到善於道歉也是維持人際關係的關鍵。


有時候,難免與別人發生意見不合產生摩擦的時候,但不能輕易對別人發飆。

有幾次,不管怎麼交流都沒用,對方似乎無法理解,心情也變得不好,

她就會結束這種不愉快的交流,然後在第二天主動打招呼道歉。


作者提到,她盡量捨棄「道歉會降低身分」這種想法,

她覺得隨著年齡增長,年輕人會不自覺開始迎合她,她認為大家應該平等相處。

無獨有偶,閱讀另一本《活好》也提到相似的概念。


《活好》作者也是一位高齡人士,105歲的醫生分享怎麼把這一生活好,

有人問他活到這把年紀,最想得到什麼人的肯定?

他不假思索地說:年輕人。


當聽到年輕人說「看到你努力的樣子,我們覺得應該要更加努力。」

他避免讓年輕人感覺居高臨下、嘮叨說教。

他認為,人生閱歷越豐富,越要主動親近年輕人,

在生活中我們往往只尊敬位高權重的前輩,

卻對年輕的後輩、親密的家人少了應有的尊重,

這是隨著年齡增長才有的體會。

在生活中不難發現,看到某些人我們會由衷地希望以後有天也能夠成為那樣的人。


生活與工作的平衡之道

許多人問道:如何做到平衡生活和工作?

作者分享自己的經歷,婚後有一段在家當全職媽媽,某天收到單位電話請她一定要回到工作崗位。

剛開始她很煩惱:工作無法按照預期完成,小孩有許多突發狀況需要處理,

育兒方面也變得也沒那麼細心,開始變得焦慮、沒信心。


後來她認為,為什麼非得達到理想的狀態呢?

這麼做是為了誰?不完美也是可以的。

就這樣,她放棄了希望所有事情一定要朝完美的方向進行,

轉換思維思考「如何才能讓事情順利進行」,做自己能力所及的事情。

當她決定這麼做的時候,也是一種自我解脫。


前面提到,作者的老公愛喝酒不顧家庭,

為了小孩和生活,她不得不工作。

身為心理師的她更明白,家庭不和睦會影響小孩心理狀態,

所以家庭和睦對她來說比什麼都重要,

如果母親情緒不穩定,小孩的精神狀態就會受影響,

所以婚後即使遇到煩心事,她會為了小孩,讓家庭氛圍保持平和。

如果只是一味想到「為什麼是我?」、「為什麼事情總是不如意?」,這些焦慮就會開始累積,也會影響到身邊的人和小孩,然後再由小孩反過來影響自己,無限惡性循環。

作者提到一點很重要:追求完美只是父母的一廂情願,和孩子的幸福沒有關係。

有時候父母給不了太多,孩子感受到父母用心地愛護他們,他們就會安心地努力進步。


這讓我想到小時候。

父母每天都要擺攤做生意,當時我還在上小學能幫忙的就是洗碗,

有時候生意好起來,碗都來不及擦乾就要拿去用;

有時候手因為泡水都皺巴巴了,還得繼續洗。

印象深刻的是我會邊哭邊洗,路過的客人都會被我嚇一跳,

這裡怎麼有個非法童工(?)


不過,現在回想起這些經歷我都覺得是幸福的,

因為父母都在身邊,即使再辛苦都覺得那很有愛,

也因為這些經歷讓我意識到不能讓父母操心,

也在那時候開始主動幫忙做家務,

希望父母回到家有個乾淨舒適的環境,能夠好好休息。


讓心回歸平靜

人為什麼感到不安、焦慮?

對於不可預見的未來,我們總擔心著萬一最壞的情況該怎麼辦?

萬一我們得不到想要的該怎麼辦?


作者經歷過戰爭,從戰後的混亂,到物質富裕的時代,

90歲的她提到,過於焦慮未來是於事無補的。


對她來說,有個不顧家的酒鬼老公,

孩子體弱多病,很多事情讓她非常煩惱,

也因此讓她衍生出自己的 一套對應策略:

該吃就吃,該睡就睡,好好生活,做好當下的事情,煩惱就會消失。


 人畢竟是偉大的,無論遇到什麼人事物,都可以堅定認為「這就是自己的人生」,然後順其自然走下去


作者對生活的態度,展示了痛苦的經歷可以擴展我們的本性,

就像訓練肌肉耐力,一次一次地鍛鍊。


有了痛苦的體驗,你就會發現「我怎麼一下子變厲害了?」,

所有的經歷都是有意義的,大多數的事情都會得到解決,只要你笑著走下去。


最後,分享作者在書中說的幾句話:

「人總是想找到能分擔痛苦和悲傷的人。

從根本上來說,人的一生其實是一個人獨自生活。

沒有人百分之百為你提供幫助,也不會有人整天關注你。

自己下定決心的事情,要充分重視並努力讓它順利實現,

你要主動思考自己的人生,為自己的人生負責。」


許多人會說,這樣的人生太寂寞了。

和周圍的人交往要保持適當的距離,這是維繫和諧關係的關鍵,

無論在職場或家庭,能為周圍的人提供溫暖的光亮就足夠了。

這並不是要讓大家追求這樣的活法,這只是為有生以來的感悟。


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人生軌跡,沒有必要和他人比較。

我沒有當醫生的志向,一生也沒有什麼大目標,

我只是一個職業醫生,七十多年,一直普普通通的,

沒有什麼特別的本事,也沒想著過奢侈的生活,現在89歲了,沒什麼遺憾。


人做事往往憑藉自己的感覺,

到底應該這樣生活還是那樣生活,常常做出片面的決定。

人生的滿足感並非由別人決定,也絕不應該追求和別人同樣的生活。

請務必意識到「這是你的人生」,只有這樣,人才會活出自己。

如果你覺得自己的人生一直被他人影響而疲憊不已,那麼就想想這句話。」


作者閱歷豐富,卻不會說花言巧語去粉飾生活有多美好,

而是真誠地告訴你她如何走過那些低潮、如何面對喜怒哀樂。

我不敢想像自己活到90歲會不會像作者一樣,活得如此通透,不給身邊人帶來麻煩,自己也自得其樂。


寫在最後,

我最喜歡這本書《人間值得》的一句話:

人生的滿足感不需要別人決定,你也絕不應該追求和別人同樣的生活,因為這是你自己的人生



祝好,

Cerys





0 Comentarios

Follow Me On Instagra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