總是被當隱形人?職場內向者必須學會的4種生存法則




在工作的時候,只要聽到電話響起就會有種壓迫感,也抗拒打電話給客戶。

跟陌生人聊天讓我感到很焦慮、緊張。開會的時候總是抱持沈默,

當眾發言會讓我臉紅耳赤、手心冒汗。

結束一天的工作後,我選擇回家舒服地窩在沙發上看書逗貓發呆,而不是和朋友外出吃飯玩樂。

若你感覺以上的說法和你相似,也許你也是個內向者。


內向者並不是愛耍孤僻或反社會人格,我們只是享受獨處的時光,

這也是內向者充電的方式。

然而,在這提倡外向者比較吃香的社會,

不管在學校或公司,內向者無疑是容易被忽略的族群,

如果你也有總被當隱形人煩惱,

今天的文章將和你分享4種職場內向者的生存法則。


#1 內向者如何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工作?

很可惜,沒有什麼工作是適合內向者。

因為工作不是為我們量身訂做而存在,這其實無關內向或外向,

而是我們自身能力可以為這份工作帶來什麼價值?

從「有能力應付」的工作角度切入,

更能夠幫助我們找到適合自己能力範圍的工作。


從事23年DJ分享他入行前的「夢想工作」是當演員,

然而外表及能力並未讓他如願。

在一次電台招募活動,他誤打誤撞就當了DJ,開始意識到自己有主持的能力,

結果一步一步走到現在。


若現在問他是否喜歡當DJ,他會毫不猶豫地說「當然喜歡!」。

同樣的問題在23年前問,也許答案就不一樣了。

當你對工作游刃有餘繼而產生興趣,就表示你已有足夠能去表現卓越。


#2 內向者如何與同事共處?

內向的人在職場上容易讓人有種「不好相處」的印象。

比起閒聊,我們更傾向回到座位安靜地工作。

然而,在職場上我們無法避免與人建立關係及溝通,

好消息是,你不必試著和所有人做朋友,畢竟這事情強求不來。

只需與同事保持友好聯繫,在做得到的範圍內和他們維持盟友關係,

不刻意討好也不必擔心被討厭,因為喜歡與討厭這事兒很主觀。


同事能夠當朋友嗎?我認為這難度和找到dream job一樣高,但並非不可能。

首先必須先釐清一點:我們來到公司最主要的目的是工作。

若能夠交到朋友就是bonus。

曾經長輩對當時菜鳥的我說「:

職場上同事都存在著利益關係,想要交朋友,離職後再說!」



#3 如何讓老闆上司看到自己?

內向者不比外向者來得耀眼,若遇到嘴巴比較甜、很會邀功的同事,

內向的人很容易就會被比下去,顯得沒什麼功勞。

但沈默寡言不表示就該一直默默無聞。


若你一直處於「做得很好但沒人知道」又很想脫穎而出的話,

是時候該為自己發聲了。


這麼做的確有違內向者低調個性,但現實是沒人知道安靜的你付出了什麼,

老闆上司也不會調監視錄影一一檢視每個員工的表現。


行銷自己有很多種方式,內向者比較傾向喜歡用文字表達。

以我自己來說,過去我傾向以email 交代工作項目的進度,

條理分明及發現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案讓上司參考,

如此一來上司便可從信裡得知我對工作項目的掌握度及細心度,

不時利用通訊軟體與上司討論工作,讓對方知道自己不只是安靜,我們也很有料!(笑)


也許處於某種狀態的你無法向老闆上司行銷自己,請別灰心,

試著把這些成就紀錄下來,隨時更新自己的履歷,

時刻提醒自己並在適當的時候以你的方式表現自己。


#4 如何與情緒化同事共處

內向者大部分的情緒都處於平穩狀態,也不喜歡與人有激烈的言論。

但往往內向者身邊總有個急性子、情緒起伏很大的同事。

有時候他們會沒由來地情緒大起大落,其實這並沒有不好,

只是大家選擇的溝通方式不同。


有次同事W拿了一堆文件大力地甩在我桌上,

然後以狂吼的方式說了一堆話。

他的河東獅吼音量聲音大得整個辦公室都聽得見,

正當大家以為會有一場腥風血雨降臨之時,我很冷靜地說了一句:

「你能好好說話嗎?」

此時的氣氛頓時降至冰點,W的怒火像被澆熄了般,主管也在此時現身緩頰...


不隨著對方情緒起舞是內向者絕對做得到的選擇,

當對方無法理性與你進行溝通討論的時候,

只有以靜制動方式冷卻對方的熊熊怒火。


朋友曾對我說「為何不吼回去呢?這樣下次他就不敢了。」

吼回去也是一種作法,但當下我並不認為這麼做對事情有幫助,

甚至會模糊了焦點,讓人看不清該解決事情還是當事者的情緒。


請記得,內向只是一種傾向,它不會是妨礙我們前進和進步的障礙

雖然內向者在職場上總是給人木訥、寡言的印象,

只要善用內向者優勢,我們也可以在職場上優雅地華麗轉身。



祝好,

Cerys


0 留言

Follow Me On Instagra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