某天深夜,我收到朋友小雪的訊息:「要怎麼做才能情緒穩定?」
這句話讓我的心為之一沉。
我彷彿感覺到手機另一端的小雪正帶著一絲委屈與無助。
原來,小雪在工作有些不順心,本想找男友討拍,卻被一句話回懟:
「你可不可以成熟一點,一點小事就這麼多情緒!」
男友的一句反而讓她感到受傷,也陷入深深地自責,
她急著尋求「情緒穩定」的靈丹妙藥。
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,「情緒穩定」就像是某種被崇尚的境界。
打開社群媒體,總能看到許多人推崇情緒穩定的好處,
它好像是一個必須達成的目標,是另一半的必備條件,
是幸福之路的不可或缺的要素…
本以為只是在網路的事,沒想到身邊的朋友正經歷著類似的情境。
這也讓我停下來思索,什麼是情緒穩定?
對我來說,情緒穩定並非一個需要達成的目標,而是自然而然的結果。
當你能夠理解情緒、看見情緒背後的需求、接納情緒時,
情緒自然就會消退,也就是所謂的「情緒穩定」。
簡單來說,就像「身體健康」,它是一個自然呈現的狀態,
當你攝取均衡營養、身體有足夠的活動力、獲得高品質睡眠,
你的身體自然會處於一個健康的水平。
「可是我男友不喜歡我情緒化…」小雪啜泣地說。
她的這句話,讓我明白,她所困擾的不僅是情緒本身,更是被貼上的「情緒化」標籤。
確實,情緒化讓人感到厭煩,但我們厭煩的或許不是情緒,
而是一個人不懂得處理情緒,肆意地將情緒風暴四處潑灑,
我們厭煩的是一個人粗暴的處理情緒方式。
處理方式的失衡,源於我們對情緒的不理解。
首先,我們需要看見的是,
打從我們一出生呱呱墜地,情緒就伴隨著我們。
試想,一個剛出生的嬰兒如果情緒穩定,
每天安靜地睡著,醒來不哭不鬧,
肚子餓也不會哭叫,你能不害怕嗎?
很顯然,情緒的存在有其目的。
#1 情緒是為了讓你活下來
時間拉回人類的石器時代。
在某個部落裡,由幾個小家庭組成,
他們共同狩獵、采集食物,並建造臨時避難所。
部落四周是茂密的森林,在大自然環境中是安全,卻充滿了潛在的威脅。
因此,村民協議每晚一戶派出代表輪流看守部落,
今晚輪到小明值班。
如同往常般,小明拿著弓箭站崗,
晚上徐徐的微風無法不被睡意侵襲。
突然,不遠處的草叢沙沙作響不尋常的動搖,
小明屏息觀察周圍的環境,隱約間聽到了一陣低沉的咆哮聲,
那是來自叢林深處的野獸!
小明的心跳開始加速、呼吸變得急促,感官警覺性達到最高。
恐懼情緒在他的體內啟動了「戰或逃」機制。
他的大腦瞬間判斷出眼前的威脅,並在毫秒之間發出指令:
「有危險!快逃!」
血液從消化系統流向四肢肌肉,為戰鬥或逃跑做好準備;
瞳孔放大,以便在昏暗中看得更清楚;
汗毛直立,讓身體在野獸面前顯得更大。
這些生理反應讓小明得以迅速藏身在草叢中,
避免了與猛獸的正面衝突,保全了性命。
在那個時代,情緒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工具。
它就像一個精密的警報系統,
告訴我們何時該警惕、何時該遠離、何時該奮力一搏。
它不是要來干擾我們的,而是為了讓我們好好活著。
時間切換到現在。
現在的我們已不需要擔心會被野獸攻擊,
但這套古老的「警報系統」依舊存在於我們的體內,
只是觸發它的原因,從叢林裡的猛獸變成了人際關係、工作壓力、
甚至是社群媒體上的比較心態。
#2 情緒有助於做出決策
相較於感性,我們時常崇尚理性,
並認為只有純粹的理性,才能幫助我們做出正確的決策。
然而,近年的研究卻指出,
情緒除了幫助我們生存、適應環境,
在不同的情緒狀態下,也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決策過程。
例如,當投資新手猶豫是否該拿更多積蓄投入高風險投資時,
他會想像萬一遇到市場崩盤時的慘烈情境,
以及事後那種悔不當初的強烈情緒。
這份對「後悔」的預期,會在他體內引發焦慮和恐懼,
使其感到難以承受,進而促使他做出更謹慎的決定。
在這裡,情緒不再是決策的阻礙,
而是保護我們免於重大損失的預警系統。
情緒不只影響決策,更會驅使我們採取行動。
它像是一個內建的指南針,無時無刻在協助我們做出判斷。
假設你正和曖昧對象約會,
互動過程中卻無法從對方身上感受到溫暖或激情。
這時,你大概會感到一絲失望。
失望試圖透過這個不舒服的感覺在告訴你:
「你的期待沒有被滿足。」
它會引導你思考:對方適合我嗎?我們還要繼續嗎?
這份失望,它促使你做出更謹慎的判斷,
而不是被當下的感覺沖昏頭。
而如果是另一種情境,你和一個朋友合夥創業,
過程中卻發現他對工作的態度敷衍,一再拖延進度。
這時你感到一股憤怒。憤怒在告訴你:
「你的界線被侵犯了。」
憤怒驅使你採取行動,與朋友進行一場嚴肅的對話,
或是做出終止合作的決定。
在這裡,憤怒不再是失控的表現,
而是驅動你改變現狀、為自己發聲的強大力量。
由此可見,情緒並非決策的敵人。
它像是一把雙面刃,既可能讓我們衝動行事,
也可能在關鍵時刻提供重要的資訊,
幫助我們做出更全面的判斷。
我們能做的並非消滅情緒,而是學會傾聽它的聲音,
將它作為決策過程中的重要參考,而非被它完全掌控。
#3 情緒有助於溝通
人本主義心理學家曾說過:
真正的孤獨,不是身邊沒有人,而是當我們無法向他人展露內心真實的感受,便會感到自己與世界脫節。
這句話精準地道出情緒在人際互動中的核心價值。
情緒就像是一個窗口,讓我們得以窺見彼此的內心世界。
這讓我想起朋友小雅的故事。
小雅和男友同居後,常因家務分工而爭吵。
小雅認為男友總是在等她把家務做完,
感到自己被當成免費幫傭,心裡累積了許多不滿。
有次她看到男友又在沙發上玩手機,
而廚房水槽堆滿了碗盤,一股強烈的憤怒油然而生。
這次她沒有像以前一樣隱忍默默把碗洗了,而是坐下來,對男友說:
「我現在很生氣,我感到我一個人在承擔所有家務,
這讓我感覺你不尊重我,不珍惜我們的關係。」
小雅的憤怒,驅使她將累積已久的不滿攤開在陽光下,
與另一半建立溝通的橋樑。
男友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,
他過去總認為小雅沒有說,就是不介意。
當男友看到小雅的情緒和坦誠對話,
兩人開始重新協商家務分工,並達成了新的共識。
在這裡,情緒不再只是單純的反應,它更像是一把鑰匙,
打開了兩人之間長久以來被忽視的、
關於「尊重」與「責任」的對話。
同樣地,情緒也能夠幫助我們瞭解他人。
當我們看到一個人因為喜悅而笑,
因為恐懼而顫抖,或因為憤怒而緊握拳頭時,
這些情緒的表達都在無聲地告訴我們,對方正在經歷什麼。
學會觀察和解讀這些情緒,
讓我們得以更準確地理解他人的處境與需求,
進而做出更恰當的回應。
這份理解,正是建立一段健康、有意義關係的基石。
情緒,讓我們得以跨越語言的限制,
直接傳達內心的狀態與需求。
#4 成為「情緒穩定」的大人前,你得先有情緒
許多人對於情緒的出現,
就像身體感到疼痛時,急著吃下止痛藥一樣。
我們急於用各種方式去消除它:
用忙碌麻痺自己、用酒精或購物來逃避、
或用「沒事、我很好」來壓抑。
然而,我們都知道,
身體的疼痛來自體內的發炎或損傷,
止痛藥只是讓我們感覺不到疼痛,並非真正根治病因。
情緒也是如此。
當我們急著用止痛藥來處理情緒時,
只是讓自己暫時感覺不到那些不適,
但內在真正需要被看見、被處理的議題,卻被掩蓋了。
於是,當下次類似情境發生時,
同樣的情緒又會再次爆發,甚至更加強烈。
回到開篇說的,
在感受情緒、瞭解情緒、接納情緒後,
情緒穩定是一個自然的結果,
在那之前,你得允許自己感受情緒。
#5 感受情緒,而非陷入情緒
允許自己感受情緒,
並不是要你被情緒的泥沼吞噬,
更不是要你放任情緒失控。
相反地,它是一種刻意而溫柔的練習,
讓你學會與自己的情緒共處。
你可以把這個過程想像成偵探辦案。
當一個強烈的情緒出現時,
你不必急著逃跑或與它搏鬥,
而是可以試著停下來,
用一種好奇的態度觀察它:
- 它是什麼感覺? 在我的身體裡,它長什麼樣子?
是胸口一陣緊繃?是胃部一陣絞痛?還是後頸一陣發熱? - 它來自哪裡? 這個情緒是當下這件事引發的,
還是它勾起了我過去某個相似的經驗? - 它想告訴我什麼? 這個情緒背後的需求是什麼?
是希望得到認同?是需要被保護?還是想為自己爭取權利?
這過程就像是把情緒從一個「我就是這個情緒」的狀態,
轉變成「我正在感受到這個情緒」的狀態。
這個小小的轉變,力量是巨大的。
它讓你與情緒之間產生了一點點距離,
讓你能夠觀察它,而非成為它。
當你真正允許自己去感受、去觀察情緒時,
你會發現情緒其實是有生命週期的。
它不會永遠存在,它就像海浪一樣,會漲潮,也會退潮。
而當你不再與它對抗,只是靜靜地看著它時,它的力量反而會漸漸消退。
寫在最後,
感受情緒,是情緒調節的第一步,也是最關鍵的一步。
它讓你從一個被情緒按鈕操控的人,
變成一個能夠理解與掌控情緒按鈕的人。
這份能力,不僅讓你不再是個「怪人」,更能讓你深刻的感受力,
成為你生命中最強大、最美麗的禮物,
這份禮物,讓你成為一個真正情緒穩定的大人。
祝好,
0 Comentarios